首先,有必要澄清在国内非常猖獗的 SCI 崇拜。 SCI ,全称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是一个文章索引系统,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各个学科的科学论文。(与之对应的,还有 EI (Engineering Index) 索引。二者大体相同,在此仅以 SCI 为例。)之所以有人花大量人力物力编制这样一个索引系统,是为了方便检索,而并非试图对文章的质量进行甄别, 或者排出个高低档次来。在国际上,只要不是太差劲的刊物,几乎都会被 SCI 索引收录。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自己发表的论文“被 SCI 检索”的时候,你要明白这绝对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事情。对此,我们只能说,被 SCI 检索的文章是垃圾的几率,比不是 SCI 检索的文章是垃圾的几率要小一些。而至于这个人的文章本身,我们还是无法确定它是不是垃圾。前几年 MIT 有个学生用计算机随机生成出几篇文章(详见http://pdos.csail.mit.edu/scigen),也顺利发表在了被 SCI 检索的出版物上了。
真正能断定一个理论是不是垃圾,有多大价值,要看他会不会被后人记住。真正好的理论往往会引发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甚至是争论。后来的人们会站在该理论的基础之上做出更为充实的科学贡献。如果在一个学术会议上,你的文章能让大家在上厕所时候还在讨论,我敢说这文章一定是个好理论。如果用量化指标做参照,论文的引用数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当今学术界的顶尖科学家基本上都有几篇引用数( cite index )达数千的成名之作。而实际上,学术界比较通用的“影响因子”,也是通过引用数计算得到的。
简单我只听说过某个理论复杂得臭名昭著,但却从来没听说过某个理论因复杂而受到赞扬。而实际上,越复杂的理论越有可能是堆砌着补丁的伪装——其内在思想却是肤浅的。为了避免把一个研究问题进行不必要的复杂化,我们必须攥紧 Occam 的剃刀: Entities must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