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导师

By Lianke Qin

现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稳步提升,本文将根据作者有限的人生经验讨论一下在选择导师时一些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本文作者是计算机领域的学生,相关观点可能在人文社科领域不适用。一个可以参考的匿名导师评价网站为导师评价网,不过可惜的是很多老师都缺少评价,想要了解一个老师以下特点,需要跟他手下的在读学生或者已毕业学生联系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导师类型

可以简单把高校教授们分为四类,但一部分老师可能同时具有两到三类的特征。

  1. 功成名就的大老板,在国内就是有院士长江杰青千人的title,在国外就是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的fellow,在计算机领域即为ACM、IEEE fellow。大老板们往往手下会招聘一些青年教师和博士后帮他管理团队,自己大概率脱离科研一线,主要精力花在与领域内其他大佬social拉经费、项目,维持庞大团队的运转,这样的老师不一定是个好的advisor,但大概率是个好的lab manager。大老板不会亲自带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你会被组内小老板或者博士生指导,如何跟到一个靠谱的小老板需要运气,想要在一个庞大的组里做出吸引大老板的成果也相对难度较高。

  2. 青年教师,也被称为青椒,他们刚在学术界独立出来,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了招收硕士和博士生的资格,在当下国内高校全面铺开海外tenure-track非升即走的制度下,他们需要在六年的时间中达到系里副教授的门槛,评价指标包括论文发表、拉到经费数额、开设课程数量等。由于中国高校吸引人才归国的能力稳步提升,近些年来国内顶级高校招聘的助理教授往往都是欧美不错的博士毕业生,他们一般比一些八九十年代土博毕业留校的老师视野更广阔,了解本领域下最前沿的科研脉络,研究的品味相对较好。他们不像大老板们有很多科研以外的杂事需要处理,你能得到更多hands-on的指导,他们的学生是否成功也将与他们自己的命运(能否tenure)紧密相连,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出成果的速度会快一些,相应的导师传导给学生的压力也会更大,但是助理教授们的起步资源相对有限(拿到青年千人title的会好很多)。

  3. 养老型教授,不管是国内高校老体制下的教授或者海外tenure-track体制下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他们的职位已经非常稳定,会有一部分比例的教授在40岁之后的阶段进入养老阶段,原因可能包括进一步评职称无望干脆开始享受轻松生活、或者事业发展进入平稳期等,他们对发更多文章已经没有很高的欲望,这种导师一般适合只要一纸文凭的学生,期间比较自由,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可能毕业时成长很有限。

  4. 创业或者热衷于接工业界横向项目的教授。这类教授有些是想通过接工业界横向项目为自己捞钱,也有一部分是想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到工业界扬名立万,他们往往更多精力放在公司上,对学生的指导比较有限。

人品与指导学生态度

参与科研项目虽然跟上课是很不一样的过程,但是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老师愿意花费多少精力指导你,给予你多少科研资源(在计算机领域比如提供服务器,在实验学科则是提供良好的实验设备,还包括一些隐形的资源如当遇到导师不熟悉的问题他是否能为你介绍合适的老师协助你解决问题),给你是否靠谱有前途的课题等等都是你很难控制的因素。科研项目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项目卡住时,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1)课题本身不靠谱。2)提出的解决办法有问题。3)学生在实现细节上出了问题。一个好的导师应该利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批判学生笨,灌类似“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鸡汤同样对解决问题帮助很小,如果该条路的确失败风险较大,导师应该及时调整航向避免更大的沉没成本,保护好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也是导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为了保证课题平稳推进,青椒应该跟学生有固定的每周一对一meeting,大老板应该跟学生有相对低频率的meeting或者在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这一点需要自己多接触不同类型的导师,多感受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样的指导风格。

在读和已毕业学生出路

私以为作为老师,最好的状态是“桃李满天下”,一个老师最大的财富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把论文和经费看的比学生更重的老师有较大可能把学生当成他的“学术工具人”。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是老师在学界/业界影响力+老师是否用心推荐学生找工作+学生在组内深造期间成长的综合体现,一般不要期望自己能超过组内毕业生出路的上限,多考虑平均值更合理,同时可以观察在读学生平均文章发表情况,第一篇文章发表耗时以及质量等。

科研方向

一个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冷热之分,文章发表难易程度也不会一碗水端平,作者不会号召大家一窝蜂涌入热门的方向,亦不会大打情怀牌呼吁大家去投入到可能毕业后就业不易的冷门方向,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很多潜在的研究方向。除了通过上课了解一个方向的基础知识外,可以通过阅读该方向顶级会议或者期刊发表文章来做进一步了解,当然需要跟靠谱的老师咨询来获取合适的额外阅读材料。热门方向可能相对容易发好文章,更快接收到正向的反馈,但同时竞争也会更激烈,不过能支持你长久在一个小领域下耕耘的主要还是你自身的兴趣。你是想做一个更加智能的语音识别算法,还是开发吞吐量更高的数据库系统,或者发现人类基因中的奥秘,也可能是研制一种性能更好的新型材料。在学校的几年里是你人生中试错成本最低的时间段,follow your heart!当然,当你在某一个方向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合适也理应多跟导师师兄师姐沟通,思考是否要继续在该方向继续做下去。

文章发表与学术兼职

在交大这个档次的学校理应只看本领域Tier1期刊或者会议的论文发表,例如生物化学等学科科研人员心中的白月光便是CNS(Cell,Nature,Science),计算机领域由于发展迅速迭代快,大家更重视审稿周期更短(一般不超过三个月)的会议,一般可以参考《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而导师在著名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编委甚至主编或者在著名学术会议上担任Program Committee成员或者Program Chair则表明了其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室运转需要钱,学生助研补助需要钱,发了期刊要交版面费,国内老师的经费主要来源于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项目,省部级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跟企业合作的横向偏工程的项目。学校会按一定比例收取老师们经费的管理费,经费主要使用去向为设备费、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出版费等等。如果老师对手下学生抠门这应当被视为一个不好的信号。

实验室文化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你在适应导师的指导风格的前提下,同时也需要考虑是否适应实验室的一些固定文化比如:

  1. 实验室学生需要打卡吗?每周有固定工作时间限制吗?40小时,60小时还是更多?

  2. 组内学生合作氛围如何?还是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立的项目要完成。

  3. 实验室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春游秋游吗?

好老师与坏老师

在此很难为好老师下一个通用的定义,简单来说一个老师人好且在乎你自己的研究兴趣,支持你自主独立的想法,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你提供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哪怕这些工作和他的项目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若还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便是非常难得的了,一个好老师在你毕业后依然会是你终身的好朋友。这里可以列举一些经常出现在坏老师身上的特征:

  1. 安排学生为实验室做很多杂活如经费报销、跑项目手续到处找领导盖章签字、取快递、写材料等。

  2. 不将精力用在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而用在训斥学生上,试图通过威胁学生让学生害怕,试图通过夸夸其谈(画饼)让学生信服,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研究兴趣。

  3. 用不合理要求卡学生毕业,组内学生延毕比例较高。

  4. 克扣学生的助研补助到自己腰包。

  5. 自身学术水平一般喜欢瞎指导。

  6. 不尊重学生的私人时间、身体健康和个人隐私。

  7. 把学生当成工具人,压榨学生帮自己完成横向项目赚钱。

  8. 抢学生的一作authorship

  9. 依靠advisor-advisee的不平衡关系对学生实施精神控制等

碎碎念

本科期间参与研究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好学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如此,切忌随大流卷入本科生科研低龄化的趋势中去,科研不是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博士毕业后也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终身以科研作为一份工作。本科期间加入靠谱的实验室,参与合适的研究课题,能锻炼同学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课题进展顺利最后能有高水平论文发表带来的自信心提升也是跟获得高GPA的乐趣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项目进展不如人意,这也是在试错成本可接受范围内的,记得积极定期与导师保持高效沟通,与导师共享一致的目标,在科研的道路上相互成就,祝小朋友们一切顺利!

可参考内容

  1. https://favonia.org/advising.html(我们认为助理教授比较好的指导学生的风格)

Last updated